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近現代文學史下
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: from early modern to modern times(2) 
開課學期
108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系  
授課教師
潘少瑜 
課號
CHIN1072 
課程識別碼
101 18702 
班次
 
學分
2.0 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6,7(13:20~15:10) 
上課地點
普204 
備註
群組必修A四門必修習一門。
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4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82CHIN1072_lith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一、課程內容:本課程對近現代文學發展脈絡做主題性介紹與作品選讀,時代斷限從1840到1950年代,涉及晚清到民國時期的文學史議題。學界普遍以1840-1919作為「近代」的斷限,以1919-1949作為「現代」的斷限。在近現代文學史的探討裡,我們嘗試由此切入進行脈絡化的考察。晚清以降的文學發展,無論是小說、詩文、戲曲,既有表面的延續和斷裂,又可見內在環環相扣的對話和回應。截至五四新文學階段,固然有文學革命的新局面,卻不乏對晚清文學資源的援引和想像。本課程除了綜觀晚清以降的文學譜系,勾勒近代文言和白話文學的影響和互涉,也著重介紹傳教士、出洋、留學、翻譯、新媒體、都市化等現代元素的進駐,以及推翻帝制,召喚民族國家的誕生,對文學發展生態的刺激和改變。最後,本課程將介紹現代情境下的不同文學流派、主張和思潮的演變,透過勾勒傳統與現代文學的歷史縱深,培養學生深入掌握一個傳承與變異和眾聲喧嘩的華文書寫現象,以期建立更具開闊視野的近現代文學史觀。
課程的教學主軸共有兩個部份:1.典範作家、人物和文本。2.核心與關鍵的文學思潮、現象和流派。課程旨在協助學生建立近現代文學發展譜系的基本知識,同時透過經典作家與文本的閱讀,培養審美和品鑑能力。
二、教學特色:本課程選擇近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議題和文本進行細讀和討論,同時介紹、導讀相關影像與圖片資料。課程將視實際授課狀況做必要調整。
三、合授課程:本課程上下學期分別由蔡祝青、潘少瑜先生授課。 

課程目標
一、經由代表性作品、作家、文學思潮的介紹和選讀,增進學生對近現代文學發展脈絡的知識,加強對近現代文學文本的認識與鑑賞。
二、透過各類文學主題和體裁的閱讀和理解,補強學生的近現代史觀,擴大學生的社會認識與人生觀察。 
課程要求
一、本課程將自編講義及推薦若干參考書籍,請修課同學在開學期間自行購買。
二、講義務必課前預習,個人作業必須自行完成,勿直接傳抄、下載網路資料或抄襲他人,否則不予計分。 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程光煒、劉勇、吳曉東、孔慶東、郜元寶合著:《中國現代文學史》上下編,台北:秀威資訊,2010。
教師自編講義。 
參考書目
吳海勇:《「電影小組」與左翼電影運動》,上海:上海人民,2014。
吳福輝:《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》,臺北:人間,2010。
吳福輝編:《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(1928-1937)》,北京:北京大學,2013。
李歐梵著,毛尖譯:《上海摩登: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,1930-1945》(修訂版),杭州:浙江大學社,2017。
周策縱著,周子平等譯:《五四運動: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》,南京:江蘇人民,2005。
周蕾著,孫紹誼譯:《原初的激情:視覺、性慾、民族誌與中國當代電影》,台北:遠流,2001。
范伯群:《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(插圖本)》,北京:北京大學,2007。
夏志清著,劉紹銘等譯:《中國現代小說史》,香港:中文大學,2001。
袁行霈主編:《中國文學史》,臺北:五南,2002。
張中良:《五四時期的翻譯文學》,臺北:秀威資訊,2006。
張堂錡、欒梅健編著,《中國現代文學概論》,臺北:五南,2003。
陳子善編:《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(1937-1949)》,北京:北京大學,2013。
陳白塵、董健主編︰《中國現代戲劇史稿︰1899-1949》,北京:中國戲劇,2008。
陸弘石:《中國電影史,1905-1949:早期中國電影的敘述與記憶》,北京:文化藝術,2005。
鄒振環:《20世紀上海翻譯出版與文化變遷》,南寧:廣西教育,2001。
趙稀方:《翻譯與現代性——晚清到五四的翻譯研究》,臺北:秀威資訊,2012。
錢理群、黃子平、陳平原著: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‧漫說文化》,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4。
錢理群、溫儒敏、吳福輝:《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》,北京:北京大學,2005。
錢理群編:《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(1915-1927)》,北京:北京大學,2013。
嚴家炎主編: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》,北京:高等教育,2010。
Pang, Laikwan. Building a New China in Cinema: The Chinese Left-wing Cinema Movement, 1932-1937. Lanham: Rowman & Littlefield Publishers, 2002.
Link, Perry. Mandarin Ducks and Butterflies: Popular Fiction in Early Twentieth-century Chinese Cities. Berkeley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 1981.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表現 
10% 
出席情形及課堂討論表現 
2. 
期末書面報告 
40% 
字數限4000-5000字。以符合課程主題的特定文本為對象,細讀文本,並分析其在文學史的定位、意義和影響。 
3. 
期中考 
30% 
 
4. 
分組報告 
20% 
針對所選擇的主題,各組分別進行15分鐘的口頭報告,可使用PPT或其他展演形式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3/03  本學期課程概論、新文化運動的興起 
第2週
3/10  五四文學革命與反動 
第3週
3/17  文學期刊與社團 
第4週
3/24  現代詩的發展(劉正忠老師演講) 
第5週
3/31  影片欣賞 
第6週
4/07  現代散文的發展(張堂錡老師演講) 
第7週
4/14  鴛鴦蝴蝶派與新舊文化衝突 
第8週
4/21  京派作家與鄉土中國 
第9週
4/28  海派作家與都市通俗文學 
第10週
5/05  話劇與現代性 
第11週
5/12  抗戰時期的文學 
第12週
5/19  期中考 
第13週
5/26  文學翻譯與消費市場 
第14週
6/02  左翼文學與文藝的政治化 
第15週
6/09  通俗文學與電影的結合 
第16週
6/16  「現代革命京劇」是要革誰的命?(鍾欣志老師演講) 
第17週
6/23  報告寫作指導 
第18週
6/30  繳交期末報告